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再出新策,其中有诸多亮点。一是要求心理健康测评的常态化,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二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动态发展,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指导学校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及早实施精准干预;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校课程与教育活动,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必修课内容;四是构建良性互动互助机制,鼓励各地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五是注重家校联动家校共育,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家访。这些举措形成以事前测评与识别为主、事中干预性多元化教育为常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关系到独立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的形成。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明确提出“增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全文中多次提到“心理”这一核心关键词,从心理健康、心理行为、心理评估、心理干预、心理援助、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河南省这一政策举措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也再度让社会各界对其效果充满期待。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青少年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情绪,同时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一现象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也触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防疫与在线复课的常态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中小学生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孤独、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甚至一些极端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要看到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变革、家庭关系与学校教育的综合影响。移动互联网带给中小学生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世界,人口流动常态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都让中小学生对成人世界的初步认知大大提前了。在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正确的价值观时,西方文化背景的多元价值观迅速涌入,碎片化的认知方式使他们容易与同伴、家长和教师形成文化和心理代沟。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上容易出现心理矛盾,甚至衍生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及其现代性对每个生命个体带来的冲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短期内不断迭代的智识和快速发展的人的智力,与本身人的进化过程中应有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的不匹配。那么,面对当下严峻的情势,如何作出一些积极有效的应对呢?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为每个学生搭建他们适应现实生活的支架,而不仅仅是保护层。第一,扭转传统观念,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更多关爱,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回避,尤其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需求应予以更多关注。第二,学校和家庭是早期识别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中小学生一些内隐的心理行为或异常的外显行为及其变化。第三,加强学校、家长、社会的有效沟通与多方联动,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大多可追溯到其更早经历的生活事件,家校有效沟通是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同时也应适当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加以辅助。第四,有计划地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和全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形成积极良性的氛围,在学生有需要时随时、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作出专业判断后及早干预、跟踪和治疗。(作者:王学男 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4月27日,来宾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该市课后服务工作已实现应开展的义务教...
2022年贵州省是最早发布二建考试通知的省份,考试时间也定在了4月份,比其他省市二建考试时间约早两个月...
从省教育厅获悉,经过规范治理,全省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校外培训虚火明显降温,培训机构乱...
3月7日,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知,即日起,辽宁省启用新版二级建造师注册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全...
3月11日,中国人事考试网发布《关于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有关事项的通知》,其...